文化進校園活動之侯店毛筆制作工藝展示進校園
帶著春意萌動的喜悅,帶著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敬仰,帶著對書法知識的濃厚興趣,我校舉辦了“浴墨林之風、揚國學文化、成儒雅少年”文化進校園活動。此次活動邀請了衡水市民俗博物館館長周長征、副館長陳會明,侯店麻胎毛筆制筆第16代傳承人王丙強老先生及其女兒第17代制筆傳承人王秀彩女士為學生演示講解毛筆的制作過程。
關于我們衡水人引以為自豪的衡水三絕之一的侯店毛筆歷史可謂源遠流長。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三里的賈誼《過秦論》,在講到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威震四海,他派秦國名將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蒙恬除了征戰(zhàn)沙場、立下過赫赫戰(zhàn)功之外,相傳還改良過毛筆。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21至公元前207年,蒙恬帶領三十萬大軍固守秦朝北部邊疆,路經侯店,時值三月三日,始以兔毫竹管為筆寫成家書一封,隨后將毛筆贈送給侯店人。后來,侯店人便仿制出“蒙恬精筆”。到了唐代,侯店村毛筆藝人李文魁在北京開設筆店,一名愛好書法的宮廷采辦員同他結為兄弟,經常把他制作的毛筆買進皇宮,受到皇帝的賞識,于是侯店毛筆譽滿天下,并被奉為御用之品。所以,每逢三月三日,侯店一帶制筆藝人都放鞭炮、擺宴席,紀念毛筆創(chuàng)始人蒙恬。這么傳奇的一個人物就和我們中國衡水市侯店村有了淵源。中國侯店毛筆古稱蒙筆,又稱“蒙恬精筆”,是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tǒng)手工藝品。
侯店毛筆筆長桿硬,剛柔相濟,含墨飽滿而不滴,行筆流暢而不滯。選材精良,工藝精細,樣式新穎、造型美觀,深受國內外用戶的喜愛。王丙強老先生及其女兒王秀彩女士現(xiàn)場演示毛筆的制作工藝,周館長現(xiàn)場解說,帶學生們一起感受傳統(tǒng)工藝的魅力。周館長介紹整個制筆工藝經過水盆、干作、零活、刻字直管、包裝五道大工序,七十三道小工序,才能制成不同規(guī)格、不同形狀、不同用途的毛筆。王老先生首先演示的是水盆部分,王老先生首先向學生們展示了制筆用的特殊工具,有老牛骨做的九齒梳子、齊板,樺樹皮制作的質子,還有切毛用的非常鋒利的大刀,隨后,王老先生有條不紊地進行選料,狼毫筆用的是黃鼠狼的尾巴毛,王老先生從選料、拔毛、洗毛、泡水、去毛蒂、除絨毛、疊毛……直至毛筆頭原型出來,每一道工序都認真制作,有條不紊。緊接著王秀彩女士現(xiàn)場演示了干做部分,她用特殊的工具進行齊毛鋒,毛筆筆尖講究齊,王女士用左手握緊毛根,右手執(zhí)細尖刀,利用食指挾剔雜毛、粗毛、斷鋒之毛,毛片更整齊了,這個步驟非常耗眼力,一般人是無法做好的。由于時間關系,兩位手工藝人簡省了部分步驟。僅僅這幾步已經表選出衡水民間藝人的高超技藝。侯店毛筆完全由手工制作完成,所制之筆都能達到內優(yōu)外美、筆頭尖齊圓健,深受文人墨客和書畫家的喜愛。
毛筆與做人也關系密切,好的毛筆要有“四德”,即尖、齊、圓、健四個特點,這樣的筆用起來才運轉自如、得心應手。毛筆要“尖”是指筆毫聚攏時,末端要尖銳。筆尖,則寫字鋒棱易出,較易傳神。人在學習之時,也要“尖”,這里的“尖”不代表尖酸,也不是尖銳,而是對自己能力、業(yè)務素質、品德修養(yǎng)的一種追求,做人做事都要往高處走,一心想著拔尖的人,才能將自己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 齊,是指毛筆的筆尖潤開壓平后,毫尖要平齊。毫若齊,中無空隙,則運筆時“萬毫齊力”。人生在世,哪能處處順心滿意,總會遇到一些不平之事、非常之事,這時,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和狀態(tài),做到“心態(tài)平齊”、“泰然處之”,用平和、淡定的心來面對一切不平之事,這樣才能早日走出困境。 毛筆要圓,是指筆毫圓滿如棗核之形,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筆鋒圓滿,運筆才能圓轉如意。我們做人也要“圓”,這里的圓,不是世故,不是圓滑,而是學會變通,善于運籌,不用死腦筋去對待每件事。順勢而立,逆時而避,人生才能最終成功。 毛筆的健,是指筆腰具有彈力,將筆毫重壓后提起,隨即恢復原狀。筆有彈力,則能運用自如,做人更當如此,只是這里的“健”有兩含義:第一要身體健康,第二要心智健全。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只有身體健康的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畏艱難,走得遠;心智是成功的關鍵,只有心智健全的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從容淡定,走得穩(wěn)。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現(xiàn)場觀摩和聆聽,學生們既興奮又感觸頗深,一位現(xiàn)場觀摩的高二年級同學說,“非常感謝學校讓我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讓我們感受到家鄉(xiāng)文化的魅力,從內心萌生一種家鄉(xiāng)自豪感,更意識到傳承文化的重要性。”